《光明日报》:母亲的园子-k8凯发集团

《光明日报》:母亲的园子-k8凯发集团

时间:2024-03-21  作者: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次

近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李秀萍老师撰写的文章“母亲的园子”在《光明日报》第15版发表(后附原文)。



李秀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文艺美学等课程。

据悉,李秀萍老师自2020年以来,先后在《光明日报》发表“园子里的童年”“冬日闲食”“露天电影”“冬藏的日子”“老冰棍”“母亲的厨房”“母亲的园子”等文章,被各大媒体广泛转载,被部分省份纳入语文学科考试内容。

李秀萍老师也在《文艺报》《博览群书》等发表多篇评论文章,并得到好评。她把写作实践经验融汇到课堂教学中,对专业知识的阐释和讲解更加深刻,形成了自己灵动风趣的教学风格,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专业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在今后的工作中,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要求,在构建学校多维融合美育育人体系上挖掘潜能、聚力用劲,不断强化教师科研意识,组建教师科研团队,激发教师科研热情,强化学院内涵建设,坚持融合特色发展,为建成矿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人文之力。

母亲的园子

在我的家乡,每户人家的房前都有个园子。母亲把园子的一角开辟成花圃,种了许多花,因此,我家的园子是菜园,也是花园。

自春天起,父亲就调侃母亲说,浇浇你的花园吧。母亲笑了,我也笑了。父亲话中的意味是,母亲只是一个乡村老太太,本该在园子里种满蔬菜,可是老太太居然浪漫起来,种了许多的花。左邻右舍看见母亲在种花,也都觉得那么大一块地种豆角更实惠,种花怪可惜的。

我和母亲打电话聊天时,母亲说的多是园子里的蔬菜和花草,它们像是母亲养育的婴孩。在栽种、浇水、锄草的繁杂劳动中,它们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母亲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经常给那些花儿拍照,然后通过微信传给我。有时,她还用视频移步赏花,对我作现场解说,令我心头发痒,想回家一睹究竟。

当我置身母亲的花园,心中满是惊叹。在清澈的天空下,大丽花、百日菊、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格桑花正在盛开。花儿明明是娴静不动的,却有一种让人欢欣鼓舞的能量。它们尽情地绽放,色彩令人陶醉,不知为何,我想到了美妙的音乐、光滑的丝绸,身心无比舒畅和熨帖。其实,母亲所种的花,在城市的公园、小区或是街道随处可见,那些寻常的花开在母亲的花园里,却给了我不同寻常的美感。

母亲创造了生活的艺术。她熟知每种花的色彩、轮廓、表情以及习性,她使出艺术家的手法,安排好每种花的位置。她想让藤蔓植物沿着墙壁和屋檐攀爬,就设计出几条繁复的路线供其游走,取得她想要的效果。果然,牵牛花找到攀缘物后四处蔓延,形成了一面锦绣墙垣。有趣的是,一些牵牛花穿过旁边的玉米地向远处走去,有多远就走多远,一边伸茎吐叶,一边自在开花。房子的墙角处还种着几株曼陀罗,曼陀罗枝叶茂密,花姿奇特,据说躺在曼陀罗的花枝下,能安然入睡。

在母亲的房间里,透过窗子随意向外一瞥,便是一幅画。大丽花正对着窗子绽放,从盛夏到晚秋,饱满的花朵时刻展现着炫目的姿采,这是母亲最喜爱的花。从我的房间望出去,风景更加别致,窗外是一片藤蔓植物。早晨睁开眼睛,在晨曦柔和的光线中,许许多多的牵牛花和小葫芦在微风中晃动,向我躬身致意,多么可爱,多么令人满足——母亲在某一个清晨看到一朵倏然盛开的花朵,立刻拍照分享给我,想必就是这种心情。

我和母亲坐在牵牛花架下一边扒豆荚一边唠家常。母亲说园子里的蔬菜品种多,自己吃不过来,就送给亲戚朋友吃,他们高兴,她心里也乐呵。我想起《闲情偶寄》中说到的灌园之乐和居家之道:“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草木能颐养性情,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然是一种祥光和瑞气。并且,艺草植木之家多是勤劳之人,不以灌园为苦,反以为乐,日子自然过得朴素而丰裕。

母亲扒开干枯的豆荚,拣选出颗粒饱满的豆子在阳光下晾晒。豆子是芸豆,母亲每年都会为我种一些,她说芸豆的营养价值胜过鸡肉,焖饭最好吃。母亲说起从前的事,叙事的节奏随着她干活的方式时断时续,叙事的内容像意识流小说变幻不定,把我带回到一段段旧时光里。我凝视着母亲感叹道:“妈,你都七十多岁了,你怎么就老了呢?”母亲看了看我,笑道:“想想你都多大啦?”

秋天一过,母亲的园子就衰歇了。冬天,白雪覆盖着大地,雪被下休眠的园子应该会做着春天的梦吧。我期待着母亲的园子再度鲜花盛开——那时,我和母亲还会坐在牵牛花架下扒豆荚,唠家常,一边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

快速导航
快速导航
网站地图